【北一段】審馬陣山

【北一段】審馬陣山

肩狀平坦稜上的小凸巒
北坡森林叢密,下臨斷崖
南坡緩平,上接草原
南湖群峰的前衛峰巒

審馬陣山是南湖群峰的前衛山巒,座落在南湖北山西伸支脈的平坦稜上,從思源埡口援攀上來的路徑繞經山肩處,成為縱走北一段,第一座登頂的百岳山峰,山頂是個理想的展望台,南湖大山與中央尖山就在眼前。這裡也是植被景觀的分界點,峰頂以降是喬木逐密的森林,以上是箭竹漸盛的大草原,登山情境從辛苦的攀爬昇華到盡覽群山的甘甜美味,審馬陣山是座讓人印象深刻的山。

最早的山名與特出的位置

  審馬陣山的山名是由泰雅語Babo Shinbajin的音譯而來,早期也有記錄寫作「新馬陣山」。邢天正在《台灣高山明細表》中別稱為「夜珍加羅穗山」,應該也是譯自原住民的稱呼。

  從等高線地形圖上看審馬陣山,南湖北山西伸的這條支脈,在審馬陣山西肩處稜脈陡落低陷,經木杆鞍部到多加屯山後,接平岩山的長稜向西南延伸,止於南湖溪與大甲溪的合匯處。短稜則從多加屯山水利三角點的西緣,向西北分出,並於中橫宜蘭支線的思源埡口與雪山地壘武陵四秀主稜分出的羅業尾山支稜相銜接。這是雪山山脈與中央山脈兩大山脈唯一可互相銜接的地方,地理形勢特出。

審馬陣草原與雪山聖稜線 圖片取自《台灣の山と蕃人》(1937年,田中薰)
審馬陣草原與雪山聖稜線
圖片取自《台灣の山と蕃人》(1937年,田中薰)

河川襲奪作用造成的通谷地形

  位於雪山山脈與中央山脈銜接處的思源埡口,昔日稱為卑亞南鞍部,鞍部的南北兩側,地形景觀完全不同。北側是被蘭陽溪上源馬當溪、紅達拉溪與米磨登溪強烈的向源侵蝕作用所蝕成的陡崖峭坡;南側則是寬廣的大甲溪上源有勝溪的平緩谷地。

  這種由兩條溪源營力造成的谷分水地形,在地形學上稱為「通谷」(Through Valley)。在河川的發育過程中,由於蘭陽溪谷頭強烈的向源侵蝕作用,蝕穿了原來的分水嶺,襲奪了原屬於大甲溪上源的大量河水,使得大甲溪的上源,徒留寬大的河谷,卻只剩涓涓細流。理論上,這樣的溪水流量,無法營力造成如此寬大的河谷地形,也證明了蘭陽溪確實曾經襲奪了大甲溪的溪源。

  今日的思源埡口(海拔1924公尺),已成為進出南湖山區的重要基地,岳友們在此整裝出發,循七一○林道進入,林道上即可俯瞰大甲溪上源有勝溪流經的通谷地形。第一天的行程可以安排到新建的雲稜山莊住宿;第二天攀抵審馬陣山,並進駐南湖圈谷。

最早的攀登途徑

  登峰途徑的更易,讓審馬陣山成為一座輕鬆即可登頂的百岳山峰。事實上,在民國63年以前,攀登南湖群峰的途徑,大都以卑亞南社(南山村)為基地,利用當地獵人的獵徑,循審馬陣山西肩向西北分出的小支稜援攀上來。位於耶克糾溪(Exijeu Kei)的登山口,海拔僅約1270公尺,需要爬昇1800多公尺,才能攀抵審馬陣山(3141公尺)。從這條舊道中途的奇烈亭仰望,審馬陣山以挺拔的英姿座落於耶克糾溪的源頭。岩石重疊的削壁之上是蓊鬱森林覆蓋的峰巒,山勢陡峭、山容青翠,林文安將它納入「百岳」之一,應當就是從此面仰望審馬陣山,所留下的深刻印象。

審馬陣山旁的南湖杜鵑群落與行腳匆匆的登山客 攝影∕見晴 地點∕審馬陣山側
審馬陣山旁的南湖杜鵑群落與行腳匆匆的登山客
攝影∕見晴 地點∕審馬陣山側

延伸閱讀臺灣百岳全集、 高山百岳地形圖、 台灣地理人文全覽圖

返回頂端